【以下文章之轉載若有侵權,敬請告知。】


文章來源:PTT Movie
作者:EricEve
標題:[影評] 譜出台灣之美的練習曲
時間 Wed Apr 25 12:42:24 2007

  新勢力紛抬頭,眾台片齊發春,大概是這一兩年台灣電影界不難嗅到的氣息,而且很讓人歡欣鼓舞,聞了精神大振。其中,姚宏易《愛麗絲的鏡子》和陳懷恩的《練習曲》都是過去曾與侯孝賢合作的攝影師初執導筒之作,也恰好都在去年完成、今年發片上映。不同的是,姚宏易抓準年輕世代帶點叛逆的主題,卻中規中矩地延續了侯導一貫寧靜淡泊的影像風格,像極了《最好的時光》第三段夢的前傳;而陳懷恩不僅保有侯導電影常有的在地純樸之美,更能夠在敘事結構和氣氛營造上開拓出一些新局,實在令人感到欣喜並值得大大地給予鼓勵。

  《練習曲》講的是一位大學即將畢業的青年,為了實現心中理想,獨自從高雄出發往東部腳踏車環島的故事,一路上遇到許多不一樣的人事物,也因此有了許多人生感觸。故事非常簡單,然而貼切一點地說,這部電影帶著觀眾,隨著主角奮力踩著單車,不斷地前進、轉動、前進,「看」盡台灣自然的美、傳統的真,同時也「道」出台灣現代文明的種種問題。導演不愧是資深攝影師出身,整部片子從頭到尾、整個台灣從南到北,戶外景致美不勝收,簡直可以說是戶外攝影的教學範本了。雖然我個人感覺鏡頭長度再長一些會更棒,但從一個個寧靜的畫面當中,我們用眼睛「看」,感受到了台灣這片土地上許多沒去注意的美,或者比原先想像中還來得美麗的美,不只是那座山、那片海,還有精緻獨特的木刻手工藝,以及純樸虔誠的迎神儀式等。探尋台灣的美,或許是大部分單車環島的有志之士,不畏艱辛、勇於出發的最主要動力吧!而我相信這絕對是值得的。

  另一方面,電影也讓我們經由耳朵「聽」,瞭解一些在台灣關於現代文明發展的負面事實。或許說教的意味、宣導的痕跡沒能完全抹除,但是感覺得到導演已經透過不經意的對話去極力避免了。關於綽號「肉粽」的消波塊,吳念真用半開玩笑的語氣提起它的功用和來由,並順道說了消波塊對海岸景致的破壞;鄧安寧飾演的導演在片頭就強調了一句,堅持要挑沒有電線杆的景來拍戲;許效舜談起他的美麗童年時,對照過去的擁有與現在的失落;關於北火電廠的影響、海博館興建與否的爭議;關於一群歐巴桑群起抗議的背後因素;關於好美里鳳凰木林的昔與今……陳懷恩用說的方式,丟出問題,提醒大家看到寶島美麗景致的同時,很可能也正在失去、正在破壞當中,不是嗎?可惜的是,「說」出這些問題固然富有教育意義,但如果能透過影像秀出這些議題,應該會比較深刻也更有說服力。

  請來鄉土味十足的演員加持,以及偶爾出現俗擱有力的橋段,使整部片子的氣氛增添一些趣味,算是陳懷恩的在地情感與幽默吧!而敘事結構上的小巧思,更讓電影不至於顯得過分單調。小女孩遇上魔術師的戲碼,像是額外插入的神來一筆,藉由不飛的鴿子與風不停吹,引出想飛、自由的渴望。另外,短暫安插過去日本人與許效舜祖母現身的片段,也很有意思。我原以為當主角回到了高雄正是電影終了之時,如此簡單的想法,卻因為鄧安寧再度出現說了一句:"我要拍的是一部關於單車環島的電影....",拉出了多樣可能,也嗅到了一點後設的味道。旅行,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而電影,結局也可以是片頭,片頭能呼應結局當然很好。幸好,電影沒在高雄就立刻結束,我們最後才能聽見胡德夫美妙純樸的歌聲。

  誠懇的態度是我對《練習曲》最有好感的地方。安排一位聽障青年,口說很不流利的台灣人作為主角。然而卻因為他的安靜、羞澀與單純,這位主角盡量保持了客觀的角度,他只是帶著觀眾環島一周,讓觀眾自行去感受台灣的美。這部堪稱「 台灣首部海岸公路電影」的作品,不灑狗血、不刻意設計衝突,只有一站接著一站遇到的單純好心的人們,以及他們滿滿的人情味。戲外電影工作人員誠懇,戲裡在這塊土地生活的人們也很誠懇,無論講台語或國語,或甚至來自立陶宛的外國旅客。若要說台灣最美之處,應該就是這些令人感到窩心、溫暖的「人」吧!



資料來源:KingNet 影音台
作者:聞文祥

  從【悲情城市】的攝影師到「台灣最老的新導演」,陳懷恩終於完成屬於自己的第一部電影【練習曲】。

  【練習曲】描述東明相飾演的聽障青年以單車環島的方式,從高雄逆時針出發:台東、花蓮、八斗子、林口、彰化、雲林……,拍盡台灣美景不說,人文底韻的迷人況味也在過程裡緩緩縈升。

  例如東明相在花蓮之前遇到一個來自立陶宛的模特兒,兩個在「聽」跟「說」方面同樣有障礙的人,卻在等火車的時間,分享彼此旅行中的素描與照片,利用「看」而達到心靈的交流,共度一段浪漫時光。

  然而表面上美景如畫,陳懷恩卻也藉由旅程中的見聞,反映了對台灣美景在自然與人力鯨吞蠶食下的憂慮:枯死的木麻黃、煞風景的消波塊、以及興建中的博物館。而一群阿媽在抗議完惡性倒閉出走大陸的老闆後帶著便當坐在抗議布條上看海的情景,豁達與辛酸的交集,成了生命哲學與社會現實彼此撞擊的奇妙景觀。

  男主角東明相的「戲」其實不多,但氣質與表現都恰如其份,他比較像是個觸媒,引出旅程中遇到的人們各自不同的故事,或是自己從中的聯想。直到他回到彰化阿公家,從牆上的兩句毛筆字,帶出他小時候因為聽不到而引來別人閒言閒語(一定是祖上失德才報應在小孩身上),然而隨著他順利長大,阿公把看開與感恩化為對神明的尊敬,也讓隔天媽祖遶境、阿公跪迎的場面,不僅感動了旁觀的男主角,也讓觀眾感受到那份信仰與生活交融的力量。

  「日記體」的電影,很容易陷入平板的窠臼裡。但【練習曲】乍看平淡,卻沒有乾澀的危險,儘管十多個人生故事不太可能都有一致的水平,整部電影有些部分語焉不詳(例如東明相到一個年輕騎士家過夜,方向一致卻又落單的描述不清,恐怕會讓部分觀眾誤會;不過演年輕人媽媽的演員表演真好,那份難以跟兒子溝通、卻又要招呼客人的兩難,舉手投足間全是戲,功力不遜導演太座楊麗音),有小部分失之誇張(相信大部分都發覺許效舜那段幾乎與整部電影的調子脫節,從近乎三廳式電影的追逐到朗誦「天地一沙鷗」,都令人起雞皮疙瘩),有些則引人遐思(中年騎士懷念同性故友時的思念與落寞),卻是瑕不掩瑜的。

  作為一個「老新銳」,陳懷恩確實展示了一種不需過度矯飾就能從自然的影像中發掘生活與人的味道的實力。然而有趣的是他刻意把主角的第一天旅程擺到影片最後,讓結構有種循環的感覺、後設的趣味,再仔細玩味主角第一天的旅程,他遇到的是一個以雕刻自娛的老者(而且這段相當於紀錄片),老人謙虛地強調自己功夫不好,但用心去作、意思到了的藝術觀,似乎也成為本片的最佳註腳。

  雖然距離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間又過了五個多月,感覺卻沒淡過。【練習曲】不只是部美到讓人有股衝動想立即啟程去旅行的電影,就像主角選擇了單車代步,只要你不求快,自然也能將電影裡的情感,烙在心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keya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